“多件事,一次办” 打造15分钟不动产登记服务圈 (合肥市)
一、基本情况 合肥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为核心,系统梳理不动产交易登记高频事项与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业务深度协同、资源集约管理、系统高效运行、数据全域共享的房屋交易登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链条式整合原分散于住房和城乡建设、税务、金融、登记等部门的关联事项,将跨部门、多环节的独立业务集成为“一件事”主题服务。在16家合作银行、公积金中心、邮政设立138个“合易登”集成服务点,实现企业群众在集成服务点完成不动产交易涉及的签约、贷款申请、审批、资金托管、税费缴纳、转移登记、抵押登记、资金支付等事项的集成办理,开创了我省不动产登记“多件事一次办”新局面,成功打造了“15分钟不动产登记服务圈”。 二、主要做法:创新服务模式重构 从流程优化到多维协同通办的突破 (一)持续优化,健全机制。依托“合肥市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深度整合房屋交易、权属登记、抵押贷款、公积金提取等关联业务的办理需求、流程环节及数据资源,实现系统性流程再造。集成服务点工作人员履行专业“帮办专员”职责,协助申请人高效完成不动产登记线上申请;市级登记机构依托平台统一实施在线受理、审核及登簿作业。通过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应用及“四电”的全面推广,实现业务申报材料全流程电子化流转与归档,确保各类登记申请达成“零纸质材料”目标。 (二)系统集成,双向赋能。通过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的深度互联及业务协同,显著压缩贷款审批周期,精简交易登记环节,有效解决群众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多次往返、周期冗长、成本过高等高频问题。同步重构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推行多表合一、一网申请模式,系统实现关键数据智能抓取、申请材料自动生成、电子签章与视频双录规范认证、申请表单集成归并、基础材料共享复用,不动产登记申请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全程网办。建立集约化跨部门服务专区,充分激发银行机构能动性,推动其基于市场需求及时研发、调整金融产品方案,最终实现信贷业务覆盖面与业务总量的协同增长。 (三)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建立覆盖机构准入、人员管理、权限控制、电子证书管理、业务绩效评估及机构退出机制的全流程风险防控制度体系。该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规范与动态监管机制,保障业务在规范化框架内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技术革新,智能便民。系统性重构申请条件、申报模式、受理机制、审核流程、发证方式及管理架构,推动不动产登记由“人工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升级。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创新服务功能。通过规则引擎实现自动化校验,为多终端提供标准化调用服务;应用智能识别技术解析非结构化数据,并与业务数据库精准匹配,实现系统智能审核。深化部门协作机制,依托底层数据共享优化核税流程,达成税务环节智能秒核目标。引入自助申报终端、“AI数字人智能导服”等智能设备,将智能化手段嵌入全业务流程,全面提升不动产登记智慧化治理水平与服务效能,构建高效便捷的智慧登记新生态。 三、实施成效:数智赋能服务升级 全生命周期优化减成本,激活存量商品房市场活力 (一)构建泛在可及的“15分钟登记服务圈”,显著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合肥市充分发挥银行网点布局密集、贴近基层的优势,系统构建覆盖全域、功能互补的服务网络体系。该体系以全市17个不动产登记大厅为核心枢纽,以集成化服务点为重要支点,广泛布设智能化自助服务终端。在银行布设兼具不动产查询、证书(证明)打印功能于一体的自助设备,并在银行柜员机上投放自助查询功能,将金融服务网点升级为“群众身边的登记服务窗口”,创新打造“24小时全天候金融+不动产登记”融合服务新模式。通过体系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泛在可及、智慧高效、公平普惠的“15分钟登记服务圈”,推动实现“房屋交易一件事”高效办结,切实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力促高频便民事项实现“就近可办、家门口办”,以优质高效服务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降低房产交易制度性成本。依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业务支撑系统,全面推进“合易登”集成服务点在制度重构、数据汇聚、流程再造及多业务场景协同等方面的改革深化。改革前,办事主体需在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登记机构、税务部门间往返奔波6次;改革后,仅需在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各跑1次即可办结。办事环节由7个压减至3个,环节精简率达57.1%,办事周期大幅压缩,切实减轻了企业和群众的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 四、经验启示:将集成服务点打造成第N+1个便民利企登记窗口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本价值取向。一切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围绕解决群众和企业的实际困难、满足其迫切需求。只有真正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聚焦“急难愁盼”,才能精准施策,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广泛赞誉。要持续紧盯市场需求变化,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模块化的集成服务“一类事”场景,推动多模态材料智能核验等新技术在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不动产登记服务,让网点成为不动产登记的第“N+1”个登记窗口。 (二)勇于创新服务模式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延伸服务点的设立,正是对传统“坐等上门”服务模式的重大创新。必须保持改革锐气,积极探索服务向基层延伸、向更多关联场景拓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如向公积金中心、公证处、法院、中介机构延伸),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才能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是关键支撑和核心保障。不动产登记及相关服务链条长、环节多、涉及部门广(自然资源、税务、住建、金融等)。延伸服务点的成功运行,高度依赖于各部门间的深度协同、数据共享和业务互认。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高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作,打破信息孤岛和行政壁垒,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这是突破改革瓶颈、实现集成服务的关键所在。 (四)深化技术赋能与数据共享是提升效能的强大引擎。现代信息技术是不动产登记服务提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延伸服务点“一站式”办理的实现,基础在于“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的支撑、部门间系统的深度对接和数据的实时共享互认。必须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流程再造深度融合,为便民服务提供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技术支撑。 (五)健全制度规范与强化监管是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创新服务模式必须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步推进。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督和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创新举措在规范、安全的轨道上运行,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来源: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